试题:
阅读与欣赏。

 贾平凹
  ①我老家的门前,有棵老槐树,在一个风雨夜里,被雷击折了。家里传来消息说:“它死得很惨,被拦腰折断,又裂为四块,什么也不能做,劈成木柴了。”我听了,很是伤感。      ②打我记事起,这棵老槐树就在门前站着,是那么粗,那么高。我们这些孩子,日日夜夜恋着它,在那里荡秋千,抓石子,踢毽子,快活得很。冬天,大地上光秃秃的,老槐树也变得赤裸裸的,鸟儿却来报答它,落得满枝满梢。这时,一个鸟儿是一片树叶,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,寂寞的冬天里,老槐树就是一首歌。我们听着冬天的歌,喜欢得跑出屋来,在严寒里大呼大叫。     
  ③我不能不去看它了,一回到村口,就急切切地找那老槐,果然,没看到它。进了院门,我立即就看见了那老槐,被劈成碎片,乱七八糟地散堆在墙角,白花花的刺眼。我心里不禁抽搐起来:它那么高的身架,那么大的气魄,骤然之间,怎么就在这天地空间里消失了呢?如今老槐树留给我的,就只剩刺眼的树桩了吗?我痛心不已,再也硬不起心肠,蕴藏着的一腔对老槐的柔情,全化作泪水流了下来。
  ④夜里,我睡不着,走了出来,又不知要到何处,就呆呆地坐在了树桩上。树桩筐筛般大,磨盘样圆,在月下泛着白光,突然,我看见在树桩四周的皮层里,抽出了一圈儿细细的小小的嫩枝,高的已经盈尺,矮的也有半寸了。  
  ⑤小儿从屋里走出来,摇摇摆摆的,终伏在我的腿上,看着我的眼,说:“爸爸,树没有了。”“没有了。”“爸爸也想槐树吗?”我突然感到孩子的可怜了。我的小儿出生后一直留在老家,在这槐树下爬大,可他的幸福、快乐霎时就消失了。   
  ⑥小儿突然说,“爸爸,我好像又听到那树叶在响,是水一样的声音呢。”水一样的声音?这是我曾听过的。可是如今,水在哪儿呢?“爸爸,水还在呢!”小儿又惊叫起来,“你瞧,这树桩不是一口泉吗?”我转过身来,向那树桩看去,啊!真是一口泉呢!那白白的木质,分明是月光下的水影,一圈儿一圈儿的年轮,不正是泉水绽出的涟漪吗?我的小儿,多么可爱的小儿,他竟发现了泉。   
  ⑦“泉!生命的泉!”我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,紧紧搂住了我的小儿。原来一棵树便是一条竖起的河,雷电可以击折河身,却毁不了它的泉眼,它日日夜夜涌动,永不枯竭。那纵横蔓延在地下的每一条根,该是那一道道的水源了吧!     
  ⑧我有些不能自已了。月光下,那嫩嫩的枝条上,绿绿的小叶一片片绽了开来。“爸爸,这嫩枝儿能长大吗?”“能的。”我肯定地说。     
  ⑨说完了,我们就再没有言语,静静地坐在“泉”边,谛听这在空中溅起的生命的水声。     (选文有删改)
  [课文链接]我们便争执了起来,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。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,给我们每个人倒了一小杯儿,说:“孩子们,瞧瞧你们的酒杯,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!”我们都看着那杯酒,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。捧着,一动不动的,手刚一动,它便酥酥地颤,使人可怜儿的样子。大家都喝下肚去,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。奶奶说:“月亮是每个人的,它并没有走,你们再去找吧。”     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节选自贾平凹《月迹》)
1.请认真阅读选文,在表格A、B处填写恰当的内容。
事件  
作者感情
听到老槐树惨死的消息 A _______________
看到老槐树被劈成碎片 痛心
小儿发现了树桩是一口“泉” B _______________
2.请结合语境,从修辞的角度对选文第②段画线句进行赏析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3.读到选文第⑤段“我突然感到孩子的可怜了”一句,有人错误地认为孩子可怜的原因是“出生后一直留在老家”,请你说说这种看法为什么是错误的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4.你怎样理解第⑦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?
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5.选文中的“小儿”和[课文链接]中的“奶奶”都是作者精心安排的人物,作者安排这两个人物的用意是相同的。请问作者的用意是什么?请作具体分析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答案:

我来补答
1.A伤感;B.喜悦
2.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,将老槐树比作一首歌,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冬天的老槐树热闹,充满生机的景象。句中“报答”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,将小鸟写得有情有义,使文章的语言富有感染力,增强了文章的美感。  
3.因为“孩子的可怜”是指随着老槐树的消失,孩子的幸福,快乐霎时就消失了,不能再如“我”小时候一样,充分享受老槐树下玩耍的乐趣,所以认为孩子可怜的原因是“出生后一直留在老家”这种看法是错误的。  
4.在生命的长河中,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,但生命是顽强的,是生生不息的。我们没有理由消极悲观,无所作为,而应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。  
5.“小儿”和“奶奶”都是作者寄托了理想的形象,在文中都起着引导者的作用,都把文中人物的心灵带到高尚的境地。当“我”沉浸在失去老槐树的伤感中时,小儿引着“我”发现了生命的“泉”,使“我”悟出了生命的生生不息。当孩子们争着要把月亮据为已有时,奶奶引着孩子去发现大自然的美。
 
 
展开全文阅读
剩余:2000
这些题目你会做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