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点试题

[ 考点 ] 八年级历史考点:“731”部队、毒气战

  • “七三一”部队:
    “七三一”部队是残暴的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西成立的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。它是由二战期间侵华日军在关东防疫给水部,对外称为石井部队或加茂部队,由石井四郎领导。他们惨无人道地用活人做实验。因受到实验二惨遭杀害的中国人达三千以上,这也是日本侵华期间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证之一。
  • 日本使用毒气弹的战役:
    日本大批量的使用毒气弹的战役是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。
  • 罪行累累的“杀人医生”——石井四郎:
    石井四郎,日本陆军中将,医学博士,侵华日军731部队首脑、战犯。因作为731部队的创办者进行许多人体实验,开发了细菌武器而知名。在中国等地对无辜平民而进行活人细菌感染、解剖实验,残忍程度令人发指,致使不完全统计约有3000余名中国人、朝鲜人、俄罗斯人、美国人、英国人被活生生的残害至死,犯下滔天罪行。
    1916年4月,石井四郎进入京都帝国大学医学部,1920年12月毕业,当时28岁的石井四郎决心成为一名陆军军医,为日本军国主义和天皇效劳。
    1924年4月,石井四郎以代培学员的身分再入京都帝大,进研究生院学习和研究细菌学、血清学、防疫学、病理学和预防医学,那年,日本暴发了一种奇怪的昏睡病,仅仅几个月,死亡人数就达3000多人。石井四郎提议组建调查小组,查清病因。为了顺利进行调查,他甚至让家人卖掉一部分林地,以凑足经费。他的这种狂热干劲,让一些人感叹不已。以后作为陆军的一个干部、一个职业军人,在军界一直是青云直上,并在1924年8月晋升为陆军军医部大尉。
    1927年6月,石井四郎获得微生物学博士学位,被分配到京都卫戍病院,此后,他在学术杂志上发表一系列论文,在医学界渐渐地颇有了名气。促使石井四郎下定决心从事罪恶的细菌战,源自于他发现了二等军医(相当中尉)原田撰写的有关细茵战的报告书,引起他内心的强烈共鸣。
    为了实现他的罪恶目的,他先后考察了欧洲多个国家微生物学,但是调查重点是查德国秘密研制细菌武器的情况。1932年8月,东京若松町的陆军军医学校内,所谓的“防疫研究室”终于设立了。尽管当时是设在防疫部的地下室,规模较小,石井四郎也仅有5名助手,但却是石井四郎“食人魔窟”起始的雏形。
    1932年末,为了加紧细菌战的研究,日本军部一再下令:要“以物质和名望来满足石井四郎的需要”。经日本陆军参谋本部批准,在秘密账户上拨款20万日元。
    石井四郎并不满足于仅在日本本土上研究细菌战,于是他亲自执笔撰写报告,请陆军省军医总监西汉行藏中将转交陆军大臣荒木贞夫。报告中提出请求:“现在,我们感到,对细菌武器的研究,是必须加以实验的时候了,我们要求军部,把我们全体调到满洲,使我们用来维护皇军的细菌武器得以高度的发展。”日本军部批准了他的报告。
    1933年8月的一天,石井四郎命令日军在哈尔滨市南岗区宣化街与文庙街交叉口一带,撵走了当地的商店主、职员和居民,秘密设立了细菌研究所(石井部队),密称“加茂部队”,取名“加茂”,是源自石井的家乡名称。此外,这支臭名昭著的细菌部队还常冠名为“东乡部队”,这是因为石井四郎十分崇拜在日俄战争中的东乡平八郎元帅,而且石井本人采用的别名也为“东乡大尉”,细菌部队基地里的宿舍区称“东乡村”,神社称“东乡神社”。后来这里就成了他的真正“食人魔窟”。
    石井四郎自称进行过20年的细菌战研究,有过不少“建树”。其中有(1)石井式滤水器;(2)石井式细菌培养箱;(3)石井式陶瓷细菌弹;(4)石井王牌武器:带鼠疫菌的老鼠和带鼠疫菌的跳蚤弹;(5)最残酷丧失人性的“人体试验和活杀观察”。他的“发明创造”有力地支持了侵华战争的发动和成为一支依靠力量,与此同时,也是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的罪行,造成了永不磨灭的怀恨,永远植根于人们的心间。
    苏联于1945年8月出兵中国东北,让731部队的细菌武器成了无用的累赘。为防止罪行曝光,关东军总部密令石井四郎赶在苏军到来前毁灭一切证据。石井心有不甘地看着自己的研究成果化为乌有,向部下发出威胁,要他们把有关731部队的一切带入坟墓。然而他最关心的,并不是被抓的“原木”,而是他的研究资料。
    石井四郎的医学造诣,如果用于治病救人,悬壶济世,可能他的万恶罪名将变成千古美名,他对本国人民怀有慈悲之心,而对于中国人民却兽相毕露。这也是他受到日本军国主义鼓吹“大日本帝国至上”思想的影响。历史虽然是公正的,但也是最无情的,这位罪行累累的战犯,本应受到应有惩罚。然而,正是他的“罪行”最终救了他,日本战败后,他用残杀万余人生命代价获得的细菌杀人方法,私下同美国进行阴谋交易,被美国人保护起来,逃避了战争法庭的审判。
    石井四郎最终于1959年在老家千叶县结束了自己的一生。虽然他没有受到法庭的审判,而历史的公正审判他是逃不过的,罪行“反人类罪,践踏生命尊严之罪。”,他将背上千古骂名。

  • 2016-05-17 | 0

    [ 数学 ] 列式计算.(1)2133减去201的差,除以23,商是多少?(2)两个最大的两位数相乘,积

    列式计算.
    (1)2133减去201的差,除以23,商是多少?
    (2)两个最大的两位数相乘,积是多少?
    (3)750除以15的商,再加上135,和是多少?
    (4)一个数的25倍是1050,这个数的50倍是多少?

    2016-05-21 | 0

    [ 数学 ] x是一个不为0的自然数,在下面各式中( )的得数最大.A.x÷12B.x×12C.x×1.

    x是一个不为0的自然数,在下面各式中(  )的得数最大.

    2016-05-21 | 0

    [ 数学 ] 胜利商场九月份第一周完成售货计划的27,照这样4周可超额计划14万元,九月份计划售货多少万

    胜利商场九月份第一周完成售货计划的
    2
    7
    ,照这样4周可超额计划14万元,九月份计划售货多少万元?

    2016-05-21 | 0

    [ 数学 ] 还剩多少个?


    还剩多少个?

    2016-05-21 | 0

    [ 数学 ] 学校新买来48套课桌椅,每张课桌96元,每把椅子37元,一共用了多少元?

    学校新买来48套课桌椅,每张课桌96元,每把椅子37元,一共用了多少元?

    2016-05-21 | 0

    [ 数学 ] 设x0是方程lg1x-x2=0的一个实数根,则x0的范围是( )A.(0,12)B.(12

    设x0是方程lg
    1
    x
    -x2=0
    的一个实数根,则x0的范围是(  )
    A.(0,
    1
    2
    )
    B.(
    1
    2
    ,1)
    C.(1,2)D.(1,+∞)

    2016-05-22 | 0

    [ 数学 ] 数列{an}中,a1=1,an+1=2an+1,求a2,a3,a4,a5,并归纳出an。

    数列{an}中,a1=1,an+1=2an+1,求a2,a3,a4,a5,并归纳出an

    2016-05-24 | 0

    [ 数学 ] 在半径为13的球面上有A,B,C三点,AB=6,BC=8,CA=10,则(1)球心到平面A

    在半径为13的球面上有A,B,C三点,AB=6,BC=8,CA=10,则
    (1)球心到平面ABC的距离为(    );
    (2)过A,B两点的大圆面为平面ABC所成二面角为(锐角)的正切值为(    )。

    2016-05-24 | 0

    [ 语文 ] 阅读下面的文字,完成后面题。所谓“变形”,是相对于“常形”而言。“常形”是指现实生活中客观

    阅读下面的文字,完成后面题。
    所谓“变形”,是相对于“常形”而言。“常形”是指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正常自然形态;“变形”是指客观物象反应在艺术中的形态的改变。在现实生活中,由于种种原因,物象的形态有时会出现变异,例如两头蛇、三脚鸡等,这种“变形”虽然怪异,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。艺术美学所研究的,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的变化及其美学意义。
    艺术上的“变形”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。从广义上说,任何种类和流派的艺术,不论其创作思想和手法多么不同,它所塑造的形象较之原形都会有某些强调、选择、集中乃至改变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变形乃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。不过一般地说,艺术上关于“变形”的观念是指狭义的“变形”,它表现为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。例如杜甫的《古柏行》:“霜皮溜雨四十围,黛色参天二千尺。”宋代科学家沈括(字存中)分析道:“四十围乃是径七尺,无乃大细长乎?此亦文章病也。”沈括生得太早一些,他不懂得艺术变形的美学意义。比沈括稍晚的王观国有所不同,他:“‘四十围’、‘二千尺’者,姑言其大且高也。诗人之言当如此,而存中乃拘拘然以尺寸较之,则过矣。”其实,古代诗歌中这类“变形”甚多,诸如“黄河之水天上来”、“飞流直下三千尺”、“白发三千丈”等等都是。当然古代诗人很懂得运用夸张的手法,可是未必有自觉的“变形”观念。
    宋元以来,“变形”的美学观念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。到明清戏曲中,舞曲程式和脸谱等都是对生活常形的改变。如脸谱中用红表忠诚,白表奸诈,舞蹈动作鸣冤叫屈时甩发,生离死别时跪步等,这些“变形”大大丰富和增强了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力。
    艺术作品中的“变形”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一种强化,因此艺术家们常用“变形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。例如清初八大山人的《鸣鱼图卷》,鱼、鸭的眼眶变成了圆形,眸子有的画成绿豆小点,有的画成圆弧线,传达出“白眼看天”的蔑视情绪。这种“变形”美学的本质,是对于传统道德,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,是人性的高标,个性的张扬。
    (摘编自曾祖荫、曾新《怪异:明清启蒙美学之特征》)
    小题1:下列关于“变形”的表述,不正确的一项是(_    )
    A.客观物象在现实中具有正常的自然形态,艺术上所谓的“变形”,是指客观物象在艺术中表现出来的形态的改变。
    B.在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形态偶然会出现变异,由于这一现象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,所以人们并不把它称为“变形”。
    C.关于“变形”,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所发生的变化,以及这种变化的美学意义。
    D.艺术上所说的“变形”往往是指狭义的“变形”,即指在艺术表现中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。
    小题2:下列理解,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(     )
    A.杜甫诗“黛色参天二千尺”、李白诗“白发三千丈”等,都只是夸张手法,不见得是自觉的“变形”观念。
    B.相对于现实生活,明清戏曲中的舞蹈程式和脸谱是一种典型的“变形”,这种“变形”有利于戏曲的发展。
    C.艺术上的“变形”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强化,艺术家们只有采用这种办法,才 能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。
    D.清初八大山人的《鱼鸭图卷》表现了一种蔑视情绪,反映了他对于传统道德,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意识。
    小题3:根据原文的内容,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(     )
    A.艺术上的“变形”是相对于客观物象的“常形”而言的,可以说“变形”来源于“常形”,有时甚至“变形”就是“常形”。
    B.在艺术上,广义层面上的“变形”是艺术反映生活的普遍现象,而狭义层面上的“变形”只是前者的一种特殊现象。
    C.王观国认为沈括对于杜甫诗的批评是“拘拘然以尺寸较之,则过矣”,看来王观国已经有了一定的“变形”美学观念。
    D.大致上,中国古代的“变形”美学观念在宋元时代受到人们注意,而到明清时候这种观念在实践中得到了大量的运用。

    2016-05-27 | 0